新疆河北企业联合会(商会) >> 会员风采

石国湖散文习作之 在青纱帐里焖红薯 石国湖

编辑日期:( 2017-08-15 17:18:29 )  点击:23014次  来源:新疆河北商会秘书处

 

石国湖散文习作之
在青纱帐里焖红薯
 
石国湖

   

    经过春天的耕耘,夏天的浇灌,金色的秋天终于来了。
    在乌鲁木齐的农贸市场,看着一车车、一堆堆刚出土带着泥土芳香的新鲜红薯,我自然就想起了河北老家的红薯。
    我的老家在冀中平原保定市的清苑县,(现在是清苑区)过去曾经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偏远的农村。村子远离公路,一天到晚很难见到辆汽车,坐次
汽车要走十几里路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农民天天为吃穿发愁,家家吃不饱饭,没有多少人不穿带补丁的衣服,如果家里有几个半大小子,那真是吃死老子。十几岁的孩子,吃起来没饱,一年到头就盼着过年,还有麦收和秋天。为什么呢?因为麦子熟了,就结束了青黄不接的季节,可以搓着吃麦粒充饥,可以吃白面馒头和烙饼,偶尔还可以吃顿“炸果子”,可以解馋,虽然美好的时光很短暂。
    到了秋天可以吃的东西就多了。秋天可以吃饱肚皮。
    时光总是过得太慢,金秋终于在我们热切的期盼中来了。小时候在老家的秋天,几乎每天下午,几个发小同学就会结伴来到青纱帐里,找片地方,捡
些干透了的庄稼叶子,点火烧玉米烧花生烧黄豆,这些都可以果腹。
我记忆最深的是在青纱帐里焖红薯。
    焖红薯是我们这些少年最高兴的事儿。焖红薯其实就是在地上挖个圆坑,用土块垒个窑状,将烧红的土块儿捣碎,最好捣成面状,用热土把红薯
埋起来烘熟或者烫熟生红薯。
红薯又叫地瓜,我的老家叫山药。红薯有早红薯和晚红薯之分。早红薯插秧在春天,产量多。晚红薯插秧在麦收后,产量少。红薯长成到快该刨的时
候,也是我们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。如果是好年景,埋在红薯埂子下面的红薯会把埂子挣裂,透过裂缝,硕大的红薯清晰可见。有的红薯长在地下很深的地方。
农村的小学下午放学早,一下课,我们几个小朋友就飞快的回到家里,书包一扔,拿起瓢来,咕咚咚喝一肚子缸里的水,拿上一块儿饽饽,背上柴火
筐,拿上小镐或者镰刀,就结伴进入青纱帐,既拾柴火挑菜,又焖红薯充饥,一举两得。
    一进入玉米地或高粱地(那个年代的玉米、高粱都是高杆作物,长得有两三米高,养分都拱了庄稼杆,被玉米、高粱穗吸收的养分少,所以产量
低。大人站在地里,根本看不见头),首先要选离土道远点儿的地方,远离人行道就比较隐蔽,不易被人发现。然后大家分工负责,有的挖个小窑(就是在地上挖个圆圆的土坑)。有的捡干透了的土块儿,有的掰玉米缨子和干透了的玉米高粱叶子,有的去挖红薯。根据人数,窑可以挖大挖小,挖深挖浅。
    各种材料备齐,闷红薯的土窑已经垒好了,下大上小,很像烧砖的窑,是一层一层垒的,至少要有六七层,大小不一的土块儿被小镐基本铲平,
这样垒的窑烧起来不容易坍塌。窑有风门,也就是像做饭的灶火膛,是烧火用的。窑是一个金字塔形状的,是烧盖房用的砖窑的缩样。此时,“把式”便点火烧窑,火不能太大,也不能太小,火太大不到火候就把窑烧塌了,火太小烧的时间就长,浪费时间。这个时候,几个伙伴就可以小憩一会儿,就有一搭无一搭的说着什么。有时候我就把我看过的《林海雪原》、《苦菜花》、《半夜鸡叫》等长篇小说或者连环画的故事讲给他们听。伙伴们听得津津有味,屏声静气。有时候还央求我多讲点儿或者明天再讲。我也就愉快的答应。火呼呼的在窑里烧着。烧窑的汗流浃背。待把垒窑的土块烧得通红,窑的圆坑壁也烧红了,就开始焖红薯。窑里的庄稼灰可以掏出来,也可以不掏。先是把风门用土或者热灰堵死,踩实,再把窑顶尖的土块儿打进窑内,用镐把把烧红的土块儿捣碎,小心翼翼的把不粗不细的红薯一个一个的横着放进窑内。红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,否则熟不到一块儿。红薯之间要有缝隙,便于热土灌入,再将烧红的土块儿敲进土窑、捣碎,然后再放红薯,再捣碎红土块儿。热土是一层一层的,可以放进好几层红薯。一窑红薯,有好几公斤。最后,用土封顶,红薯窑就像个小坟头似的,焖着。
    至此,大功告成。此时,大家就去拾柴火挑菜。大约个把钟头,伙伴们拾的柴火、喂猪的野菜都装满了筐,估摸着红薯已经焖熟,便开窑。开窑
不能早,也不能晚,早了红薯焖不熟,半生不熟的没法吃,晚了红薯就焖糊了。红薯焖的生熟要恰到好处就全靠经验了。红薯焖熟了,几个人小心翼翼的扒开焖红薯窑的热土,一层一层的拿出焖熟的红薯吃,这样红薯始终是热的,吃了胃不流酸水。人人吃的美不愣登,个个嘴角上黑乎乎的。一顿美餐后,天空就慢慢暗了下来,之后把窑填平,大家就边走边说的高高兴兴的回家,也就省了一顿晚饭。焖红薯也有一定的风险,如果被大人或者护青队员抓住,轻者一顿训斥,重者要罚款或者批斗,回到家里少不了挨揍。秋天这个时节,红薯是最后刨的。很多孩子们几乎隔三差五的就到地里焖红薯吃。这个时候,孩子们高兴极了。这要持续一段时间,直到高杆庄稼被收的差不多了,如果再焖红薯烧火冒烟就容易被发现。我们只好做罢,怅然若失,无可奈何。每当这个时候,我们便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,只好等待来年美好秋天的到来。
少不更事。少年不知愁滋味。岁月如烟。岁月如歌。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村子里的公路四通八达,二三层的楼房已不新
鲜,带电梯的楼房也有好几栋,人们用的还是几千米下的天然温泉水,只是不见了青纱帐,不见了玉米地,不见了五谷杂粮地,不见了蝈蝈知了和蛐蛐。如今,那些地大都种上了果树、大棚西瓜,还有麻山药等经济作物。
    这些年来,乡亲们富了,我为乡亲们高兴,可我童年美好的记忆已经无法修复。
    遥想少年,怅然若失。

(秘书处)

当前第1/1页 [首页] [上一页] [1][下一页] [尾页]